欢迎访问温州社科网!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社科网  ->  社科普及  ->  科普知识  -> 正文科普知识

乡愁记忆: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1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乡愁记忆”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家乡变迁后人们感觉最失落的是“曾经熟悉的街道”;当问及“是否愿意再回到家乡生活和工作”时,只有约30%的人选择了“愿意”。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普通的小城镇有着巨大的城镇化潜力与转型创新发展机会,应立足不同的主体与客体,深度挖掘乡愁记忆要素,然后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互动机制,将乡愁记忆资源融入小城镇未来的总体布局、风貌建设、人居环境品质提升、产业特色发展、社区营造之中。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如总体风貌、街道肌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等,守住乡愁的底线。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政策法规是守住底线的中坚力量,主要是通过技术导则来管控:哪些区域是乡愁资源保护核心区、协调区、建设控制区;哪些要素、场景、语境需要保护保留与传承;哪些需要调整改造优化;哪些材料、风格、高度需要保护延续;尺度、色彩、形态、风格、功能如何监控,等等,要设定明确的语境条件,所有规则必须得到全过程监控。

  在守住底线的同时,要及时维护维修、局部变更替换以及改造提升。对于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完善,政府应主动作为,务实做好“里子”工程。对于老旧建筑的维修,要尽可能保留原貌,以“修旧如旧”为原则,明确哪些不能变,哪些可以维修,哪些可以替换,以及规矩是什么。对于建筑内部的装修,要适应生活、生产要求,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与激励机制来撬动市场与民间力量发挥作用。如旧宅室内的厨房与卫生间改造工程,可以通过PPP的合作模式来实施,从而提升老街(区)的人居环境品质,吸引更多人聚居。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在中观层面的开发导则中,应明确界定更新改造或新建的条件。对于拟开发的项目,除进行环境评估之外,还应增加“历史文化影响”评估,进而制定出高度、密度、容积率、风格以及功能等要素的开发规则;对于新建建筑、街区与新区,要考虑与既有肌理、道路、文脉、功能等要素的嫁接,充分利用各种情景模拟分析来详细制定距离、形态、流线、景观等相关规则,以期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同时最小化干扰乡愁的载体要素。

  与此同时,要发展相关非物质文化产业,研发特色产品。首先要深度挖掘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积极的、典型的土特产品、传统技艺与传统礼仪。其次要为这类活动、技艺、产业产品提供扶持政策与支撑环境,通过系列活动活化这些乡愁记忆产品。再次要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来提升这些传统特色产品的品质,通过新媒体传播新故乡记忆与地方文化精神。事实上,在江浙一带酿造、丝绸、制笔、陶艺等传统企业的创新发展中,乡愁资源已跃然成为主角。正是这种乡愁资源成就了经济的独特性,给小镇创新转型发展提供了引擎。

  但是,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也要因人而异。政府要尊重各类使用者对于老旧街区开发再利用的不同意见,充分关注生活习惯、居住方式、求学就业、生产方式、社会情感、心理需求等各方面的合理需求,积极对接地方的发展计划与项目资源,进行分类分级分区引导,做好顶层规划:哪些传统习惯、企业、产业、产品与人才需要鼓励支持;哪些习俗存在风险、需要规避;哪类产业、企业、开发行为的引入需要论证或者兼容;哪些配套服务设施、场所需要提升完善或者增建,等等,都要事先予以明确。

  此外,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例如西塘、枫泾、朱家角以及近来的青瓷小镇、梦想小镇、干窑镇等不同模式就值得好好学习。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作者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