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社科网   ->   学术视野   ->   理论研究 -->正文
温州突破⑧千百年前埋下伏笔!民间力量燃旺温州文化火力
浙江新闻编辑:温州社科网发布时间:2018-11-13 20:25:21

  编者按:金秋寄乡愁,飒爽踏归程,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时,2018世界温州人大会即将召开之际,这群以世界作为标签的温州人,回家了!彼时,家国天下,纸短情长;今夕,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向世界讲温州故事,听温州人讲世界故事,这连绵40年的温州好声音,背后有着怎样的新格调?浙报集团温州分社精心策划,浙江新闻客户端温州频道推出《芳华四十载再看新温州》十大“突破”系列报道,请您关注——

  一提起温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民企,生意人。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座城市所蕴藏的独特而悠久的地城文化,又有多少人关注到这里,有一大批的有识之士,以一种文化自觉与情怀,续写着瓯越文化的当代精神……

  日前,温州16家城市书房、20家文化驿站、19家百姓书屋的同时开放。从城市到乡间,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阵地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古老的瓯越大地上交相辉映。

  这背后,离不开民间力量的“助燃”。举办私人博物馆、服务城市书房、捐资文化驿站、认养非遗项目......近年来,民间资本、民间智慧,不断擦亮温州“戏曲故里”“百工之乡”“歌舞之都”“书画名城”四张文化金名片。

修建中的石刻博物馆

  搜集

  像国内的众多地方一样,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城市变迁也在剧烈上演,尤其近些年,大拆大整的号角更是吹遍了城乡每个角落。旧城区部分有历史文化价值但未列为文物保护的私人老宅院也在拆迁之列。

  老青砖、石础、砖木石雕、古井栏、老门台......从大拆大整到大建大美,挖机轰隆响声中,祖辈们留下的文化印记正在远去,再过些年,可能就要永远地失去了。

  一想到这,张金成便莫名心痛。他选择争分夺秒,从挖机铲斗那里抢救几百年甚至上千前的老宅旧料。

  事实上,早在2007年,张金成便开始做这事。

  “温州的东西,理应留在温州。”张金成说,促成他做此事的起因是,当时看到有人在瑞安收购私人房子拆下的旧石料,贩卖到外地去。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张金成组织了专门的搜集团队,并给自己定下原则:不但要留住东西,还要记下旧时光。

  每趟出去,开销起码三四万元。除了货车、叉车、搬运工,他还会带上记录片团体,每块砖瓦石料的前世今生,他都一一做了详实记录。

  很多时候,张金成带着工人赶到时,挖机队的挖机已经逼近房前了,时间就是金钱。“先等等我。”硬气的张金成在抢救搜集过程,总是不得不低三下四地求人。

  还有些已经被掩埋在废墟下,张金成又重新扒了出来。

  更多时候,车子未能直接开到房门前,他和工人一起,扯着嗓子喊号子,“一二三,起——”,肩挑背扛,硬是把动辄数吨重的石条搬到车上。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张金成说,认准的路子,就要咬紧牙关向前,不给自己任何退路。

  张金成年轻时是省体工大队的一名职业运动员。

  一个人,一辆单车,88层,数不清台阶,他骑单车登顶上海金茂大厦的故事,至今仍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如今的张金成,麻布粗衣,宽架眼镜,一蓬不羁的胡子,早已褪去运动员的气场,但那股韧劲却更加深入骨子里头。

  他把搞建筑、做餐饮赚来的钱,都砸了进去,甚至还卖了房子。

  10多年,从温州市区城中村到泰顺、文成等地,他的足迹踏遍了温州角角落落,他搜集的珍贵砖瓦石料,足以铺满整条人民路。

  沉思

  抢救搜集过来的老宅旧料,一砖一瓦,都是先人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如何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在历史车轮中,再焕发新的色彩?这是张金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同样陷入沉思的还有沈国林。

  沈国林和张金成彼此相善,又相互敬重。和张金成不同的是,沈国林着重搜集的是近现代温籍名家书画。马公愚、方介堪、周昌谷......他对每一个温籍书画名家及其作品如数家珍。

  为了寻求他们的墨宝,沈国林也耗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他在北京、上海、杭州甚至香港的各大拍卖行,都留下过身影。他还找了很多关系,接近其他藏家,只希望更多温籍书画名家作品能留在温州。

  让人意外的是,从事矿产、金融投资的沈国林,早年的生活与文化并没有多少交集。他称机缘巧合,在办公室装潢时,找自己的表姐夫——温州当代书画家李文照索要字画。李文照的书法风骨遒劲、意境清新、挺秀放逸,拿到字后,沈国林有了更多近距离品位的机会,结果越看越有味道,后来,他又通过李文照结识了一批书画名家,对字画的喜爱便一发不可收拾,更迷上了这个圈子。

  “收藏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到了其中无穷的魅力,长了见识,也使我结交到很多文化人、很多同道,让我开阔了视野,受益匪浅。”沈国林经常感叹。

  随着手中的藏品越来越多,如何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沈国林想到了一句古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传承

  “希望更多的优秀藏品被市民获悉,而不是‘深藏闺中’。”2014年,温州市文广新局和温州博物馆成立温州博物馆之友协会,汇聚了书画、瓷器、杂件、瓯窑传承、工艺美术等领域的近200名资深藏家。身为会长的沈国林,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温州传统文化传播。

  在沈国林的带动下,协会承办的温州民间藏品展连续四年顺利开展,《东瓯撷珠》、《东瓯聚珍》、《东瓯风雅》、《光辉历程—中国梦·红色足迹》四届民间收藏展和《“润物锡无声”传统锡器文化展》、《翠峰春色——胡嗣雄瓯窑藏品展》等专题性本土藏品展在温州博物馆成功开展,成为一道道广受热捧的文化大餐。

  让这些珍贵的温州书画作品,为更多的年轻人所了解,让书画文化血脉代代相传。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沈国林萌生了自己办一个美术馆的想法。

  2017年年初,民办非营利性的衍园美术馆在温州市鹿城区隔岸路正式开馆。衍园取自“衍园”二字源于其藏品——丰子恺的《衍园课子图》。“画中的教书场景正道出了我办美术馆的目的——公共文化教育。”沈国林说。

  他不仅悉数拿出收藏的300多件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和温籍名家书画作品,同时与其它展馆积极互动,联手策划了一个个专题藏品展,在馆内举为了《衍园穀旦—馆藏书画展》、《永嘉风流—汪如渊及其弟子书画展》、《百年温州文人墨迹展》《红薇长馨—张光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书画纪念展》等六场展览,还在浙江美术馆与温州博物馆、温州美术馆(书画院)、马孟容马公愚艺术馆一起,共同举办了《双璧华章—马孟容马公愚昆仲书画展》,并且邀请了一批本土名家在美术馆内举办了二十多场学术讲学和文人雅集等活动。

  衍园美术馆很快声名远播。白天,经常有中国美院、华师大乃至温州本土高校的教授,带着学生前来品鉴学习,站在作品前反复揣摩。晚上,公益讲座一场接一场进行,沈克成主教的“温州方言传习班”,张如元讲《高山仰止:温州近代画家群体风范》,洪振宁主讲《近代温州知识群体的生成与贡献》……字画边、讲台前那些如痴如醉的表情,让沈国林觉得甚是欣慰。

  火花

  张金成也在行动,他的石刻博物馆正在紧张施工中。自2017年3月开始,20多位来自泰顺、文成,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老工匠,利用张金成抢救搜集过来的老宅旧料,通过几近失传的温州传统垒墙工艺,帮他打造一座纯手工博物馆。

  秋日的早间,记者和张金成一起蹲坐在地上,看着他请来的工匠白圻涛,对着一块石料反复敲打,然后搬到一堵围墙上比对,放下,再继续敲打,再比对,再放下。“一块石料,安放完毕前起码要经过上百次敲打。”张金成说,博物馆仅侧墙便长100米、高10米。建成后,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无论是张金成还是沈国林,他们均感叹,办私人博物馆,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瓯海区政府为张金成提供了场馆土地30年使用权,而沈国林的衍园美术馆在运行维护时,也得到了政府部门一定补助。

  商业氛围浓郁的温州,同样也是一座文化活力四射的城市,两者间存在怎样必然联系?这是温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柳升高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大家的目的都很纯粹,就是希望让更多公众受益。”柳升高说,沈国林等人让柳升高渐渐找到了答案。温州人赚了钱,有了精力,就喜欢为社会公众做些事情。

  这个答案可以追溯到千百年前。比如数百年前的永昌堡,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会同族中父老费时11个月捐金7000余金修建成,用于抵抗倭寇入侵,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

  正是基于这种纯粹的目的,政府部门不断出台政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具有文化情怀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出资、出力、出场地,积极参与文化事业中来。

  也正是基于这种纯粹的目的,近年来,越来越的温州企业家为文化事业慷慨解囊:李国胜以个人名义向“温州市图书馆发展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分五年进行;李志荣捐赠300万元助力文化驿站建设;李海燕捐赠500万元助力越剧创作。

  数不清的爱心志愿者、社区义工等社会力量,参与图书整理、秩序维护和管理,将城市书房打造成为闹市中的一方幽雅之地。

  双方你情我愿,本着做公益的心态,不断擦出“火花”。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燎原

  如今,这种“火花”正呈燎原之势,掀起了温州全民文化热。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天韵奇石文化博物馆、维日康?树贤艺术博物馆……一个个民间博物馆如雨后春笋涌现。

  温州蛋画、平阳木偶戏、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一个个非遗项目得到社会力量“认养”,通过包购包销非遗产品等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

  “让百姓演,给百姓看”,以“没有围墙的剧场,永不落幕的舞台”为主旨的温州市民文化节,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共举办8000余场活动,演职人员70余万名,现场观众达700多万人次。

  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获中央深改组高度肯定,七部委发文推广;城市书房享誉全国,被近百城市学习复制;温州市图书馆理事会和城市书房入镜《将改革进行到底》专题片、入选《“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文化驿站建设模式,获央视直播近40分钟;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7年度业绩考评中,温州市本级和全市非遗保护工作两个块面均以总得分第一的成绩,名列全省榜首......世界开始重新认识温州,这不仅仅是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同样是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