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社科网   ->   社科普及   ->   科普知识 -->正文
互联网时代影像新闻探究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温州社科网发布时间:2020-04-23 08:59:58

  影像新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互联网时代影像新闻有哪些新特点、新形式等,均有待学界进一步分析、讨论和创新。《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新闻研究》(彭华新著,国家图书出版社2018年12月版)一书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媒介特征和社会语境,试图对“影像新闻”进行概念界定、理论梳理、实践述评、关系梳理和伦理反思,从而将影像新闻研究系统化,使其成为一个显性的学术命题。

  权力与影像如影随形

  作者在视觉修辞和符号理论基础上追本溯源,指出图是一种原始形态,是影像新闻研究的起点;而图文关系的文本逻辑和技术演变,则丰富和促进了影像的发展和传播。作者将互联网时代的文字图片界定为影像范畴,在论及影像新闻时,结合影像新闻概念和形式的流变,考察影像新闻的生存状态、传播形态和发展阶段,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影像新闻迎来革命性的转机和发展的大爆炸。同时,结合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作者对新闻的含义进行重新考察和审视,将非新闻工作者在网络上传播的具备新闻事实要素或新闻评论要素的影像素材也视为一种“新闻”。这既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现实,也极大地拓展了影像新闻的边界和范围。至此,在历史叙事的框架下,影像、新闻、影像新闻和互联网时代等关键词,蒙太奇般地闪现和回放,其内涵和外延逐渐清晰起来。

  书中认为,影像作为符号具有图腾崇拜功能,具有先天性的权力基因,这种权力通过隐喻、象征、象征物来发挥作用。图像—符号—隐喻(象征)的功能使得影像成为意识形态诉求的工具,影像具有表意的多元性和歧义性,不同的使用者可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目的和诉求。因此,从新闻话语的视角切入,影像就成为官方话语、民间话语、精英话语和民粹话语争夺角逐的权力场。要占据宣传舆论的主阵地,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掌握对影像、影像新闻的主动权和控制权。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成为可能,人人都是新闻人,人人可能以影像为手段来发声或表达个人的观念和倾向,实现自我宣传和社会表达,实现个人的情感表达。这是一把双刃剑,涉及对影像和影像新闻控制权、传播权和解释权的争夺。作者选取城管和警察两类职业群体进行阐释分析,使讨论更有现实针对性。由此可见,如何理解权力和影像这对如影随形的隐喻传播关系,对现实的新闻业态具有较强的现实导向功能,也体现了作者理论研究强烈的现实关怀。

  影像表达具有伦理边界

  新闻是不是一种商品?学界对此一直存在争议。该书作者基于对非职业新闻人新闻活动的考察,认为新闻具有商品属性。例如职业报料人、企业公关人、拍客、行业新闻栏目等在为新闻生产提供原材料、半成品的同时,均有自身的经济诉求,希冀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我们从电影《罗马假日》可窥传统报业影像及影像新闻之一斑,而互联网时代则把这种影像及影像新闻的利益诉求极大地释放出来。影像、影像新闻存在市场逻辑,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经济报酬作为传播动力,而影像新闻的商业价值主要涉及版权经济、注意力经济和品牌经济等。

  承认影像及影像新闻的市场逻辑和商业价值,并不意味着影像新闻可以为所欲为,尊重事实、直面真相,是影像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一味迎合“眼球经济”和利益考量的影像和影像新闻,有违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不利于影像新闻的健康长足发展。未来“区块链+传播”技术的应用,是影像新闻良性快速大发展的助力。

  影像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人们可以观看到社会的真实境况。作者在搜集大量图片影像材料基础上整理、分类和解读材料,发现了参与式文化的乐观表达,认为影像新闻参与社会表达的重要话语方式是反讽,这种反讽集中体现了权力的角力和斗争。鉴于影像作用的双重性,该书认为影像新闻的良性发展需要民众参与的集体自觉,而公共伦理及公共性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作为保障。作者更多讨论的是群众对影像的使用和表达,从而乐观地预见了影像表达的力量,同时也不无忧虑地认为影像及影像新闻并非权力无限,而是要有所规制和约束,有其伦理边界和范围。

  影像新闻必须坚持使命意识

  影像新闻作为新闻事件的语境存在,是时代的描述者和记录者。记忆和见证勾连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影像及影像新闻的使命。影像新闻必须坚持使命意识,深入现场和问题,记录时代、反映真相。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语境和背景,影像新闻迎来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该书乐观预见了影像及影像新闻的蓬勃发展,并对影像新闻当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作者在理论梳理和实践审视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文字图片是影像,影像素材有时也是一种新闻;行为政治、表情政治等是影像新闻政治的一种表达手段;隐性新闻生产者具有商品属性和商业价值;影像新闻存在伦理边界和法律问题等一系列创见。这些观点具有“在地性”的特点,表明了该书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创新之作。

  符号学方法是视觉修辞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影像文本也是意义文本,影像符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存在从影像的生产者、传播者到接受者的传播过程,是生产隐喻、反讽等手段的重要条件,这样影像文本就构成了一个“图像—符号—隐喻(象征、反讽)”的意义结构和系统,意味着多重解码的可能。该书大量使用符号学方法,研究影像与政治、阶层、社会文化的关系,是运用符号学方法分析互联网影像的典范之作。

  (作者于晓峰 单位: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