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区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阵地,是共同富裕现代化的基本单元,更是巩固党的执政之基的必然要求。浙江省温州市作为创业、创新、创富的现代都市,以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现代社区为目标,创设党建引领现代社区建设“共享社·幸福里”示范工程。
“共享社·幸福里”以党建引领为主线,契合党的领导的本质要求;以“社”和“里”为坐标,将城乡社区、住宅小区作为基本单元;以“共享”为手段,回应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诉求,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构建社会共治、事务共办、阵地共用、资源共享的居民生活共同体。作为党领导现代社区建设的工作载体,“共享社·幸福里”立足“支部建在基层、治理抓在基层、服务就在基层”,是独具中国特色现代社区治理的创新性、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是推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地标,展现为建设共同富裕美好家园的新场景。
建强组织体系,有力筑牢党的基层战斗堡垒
运用全域视角,突出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关键性。社区建设是基层党建的题中之义,基层党建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引领,基层党建与社区建设相生相伴。因此,以拓深党的组织体系为先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区建设各领域,以增强社会建设的聚合力。在“共享社·幸福里”实践中,以全局视域找准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融合之道,从“支部建在小区”转向“支部连接生活”,以“党建共同体”深融“生活共同体”,使基层党组织从“松散型”结合为“紧密型”,凝聚党组织合力,有效发挥了党的政治优势。
一是坚持“支部建在小区”,组建城乡小区党组织。首创小区在职党员“拓展型党小组”数据库,以“一小区一支部”健全“社区-小区-楼栋”三级组织体系,实现小区党组织全覆盖。推动选派素质过硬的离退休党员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挖掘发现小区“党建顾问”“党建指导员”,培育社区“领头雁”。打造专业化业委会,树牢“抓村委会一样抓业委会”理念,全面推行小区党组书记、业委会主任“一肩挑”机制,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深化“双报到”机制,激发在职党员作表率。制定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服务”办法,设定相应权利、义务以及负面情形,推动在职党员亮相报到。以创建文明城为契机,实现市直单位全覆盖对接主城区所有社区,县级单位全覆盖对接市辖区全部村社,从而强化党的执政之基。
创新治理体系,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立足双重目标,提高基层党建与社会建构的契合性。着力将社区建设纳入各级“一把手工程”,制定科学协商议事流程,优化考核与激励机制。推动社区建设从“条块分治”转向“系统治理”,从“部门职能为中心”转向“人民生活为中心”,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和社区治理绩效。
一是完善小区要事议事规则。修订《温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将“党建引领”“物业管理委员会”等制度写入条款。率先推行小区重大事项“三审两公开一备案”制,即“业主委员会审议、小区党组织审核、业主(代表)大会审定”+“议事全程公开、实施情况公开”+“决议和实施结果报村社备案”;构建“1+3+X”治理架构,即社区党组织领导,“小区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及多方共建,推进服务联动、安全联防、问题联管等“五联”阵地行动,清零无物业小区,专业物业覆盖率达80.9%,实现小区零纠纷、零信访、零舆情。
二是构建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创设“业标街管”规则,即小区重大项目链入乡镇(街)公共交易平台,建立物业服务招投标等清单,有效防范项目承包乱象;创设“业财代理”规则,即业主(代表)大会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代办会计业务,摆脱小区资金监管困境。
三是打造新型双线联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顶层设计不能脱离基层实践,要深入群众,问计于民。因此,组织成立“共享社·幸福里”共建联合会并开发数字平台,吸纳由教科文卫、两新组织等会员单位形成“区域统筹、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社区治理共同体,增强幸福可及性。
共抓保障体系,构建现代社区成长的资源链条
一是推动执政资源下沉基层,强大群众参与链条。执政资源下沉包括资金和制度上的赋能,后者往往被忽视。调研发现,温州探索建立基层政府的政策资源统筹机制,按照有利于社区管理、服务、自治的原则,编制基层治理权责清单,推动人财物、权责利对等下沉社区,从而引领党组织从“包揽式、指令式”理念向“参与式、合作式”机制放权赋权,架设帮扶信息桥梁,传承温州独特的慈善文化底蕴,激发社区志愿善举,形成爱心传导效应,打造高效能的社区志愿服务架构,培育居民信任与志愿忠诚。
二是集约社会力量赋能基层,拓新多元共治链条。良好的社区治理需凝聚村社为强有力的共同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培育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多层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平台或慈善基地,点燃社区共建共治新引擎。成立共建基金,实现“有钱办事”。按“财政拨、镇街补、社会筹”原则,专门用于“共享社·幸福里”及现代社区建设奖补,全力放大财政资金的效益,广开小区公共资源“收入资金”,助力小区服务品质升级。
三是重视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延伸民主协商链条。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必然包含基层治理中践行以党内民主引领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而提升村社党员认同,增强民意黏合度,更好提炼民意诉求,提升人民民主实践效能。创新搭建平台,实现“有地议事”。市县两级调剂国有闲置房产,盘活物业用房、架空层场地等共有空间,与周边单位共享阵地,为基层协商议事提供服务以及“民生小事”活动阵地保障。
优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效高能的便民惠民空间
一是按照“书记轮值、项目领办”原则,做实“红社惠民”阵地优享。现代社区服务已从“活动式”推向“项目化”,并体现专业化水准,建立由特殊人群向一般人群、户籍居民向非户籍居民延伸的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不断向乡村基层延伸,创设精细精准的应用场景。鉴于此,首批开出“家门口”红色阵地服务清单,由驻区书记轮值推动“社团”结对“城乡社区”,领办共建“服务项目”,聚焦服务民生“国之大者-关键小事”,打造15分钟可达,融合党建驿站、儿童娱乐、长者娱乐等10项功能的“1510”党群服务圈,美好生活更加可知可感。
二是孵化“邻里”空间精品优品,增能“5+X”阵地场景。“5”即“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区党群微家、城市驿站”;X即始于“邻里食堂”+全新孵化“邻里学堂、邻里社群、邻里医疗”等系列品牌,以此精准推进党群空间、阵地服务提档升级。
三是创设“红色星期天”主题活动机制,织密群众“向党靠拢”阵地网络。强化政治引领,紧密结合地域文化,聚焦宗教场所、活动等重点区域,集合党政群团力量,串联红色元素、正面能量、优秀文化等阵地资源,让群众“多去礼堂学堂、少去教堂佛堂”,持续开展“红色星期天”活动,精准解锁党群阵地幸福密码。
(作者:卓高生,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