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事物的诞生,我们需要寻找与其相适应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应从旧文化中继承有益于当下且与当下共存、适应当下发展的精华。新世界的构建不仅需要注重经济、政治和安全建设,更需要文化的推陈出新。中国作为世界变革进程的引领者,提出了满足当今人类需求的全球文化新愿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背景下,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
本文旨在从文化层面探讨习近平文化思想与当今世界变革的互动中呈现出的理念内涵。习近平文化思想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底蕴,又能满足当下和未来中国文化的要求与期待,力求构建一个平衡古今的文化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还呼吁文明之间和谐共存,借鉴其他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当今世界饱受冲突、战争和霸权主义摧残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构建合理、平衡、公正的国际秩序,这与中国古典哲学中讲求包容、和谐、善意的文化原则相一致。
文明传承的意义
在阿拉伯语中,“遗产”一词源自“继承”或“遗物”。“文化遗产”则是指从古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化、文明和道德准则等。文化需要继承,对待传统文化就应如同对待继承的财富那样,处理方式也如同继承者处理遗物那样,要利用它、重塑它,使其融入当今的文化和生活中,并能够应对现实中的挑战。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种新文化,这种文化应从旧文化中汲取一切惠及当下和未来的养分。
文化遗产代表着旧的文明,而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通常与当下的需求挂钩。看待文化遗产的视角由当事人的立场所决定,也即其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由当前的利益所决定。如果当事人代表的是进步性的利益,那么其看法也是进步性的,反之亦然。此外,看待文化遗产的眼光和处理遗产的方式因国家、民族而不同。
在文化遗产的更新过程中,若持有对过往的偏执并完全照搬原样去传承,将催生出种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潮流,进而导致以种族主义的视角看待其他民族文明的后果,即该民族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而其他民族文明则代代处于落后状态。一些眼界受阻的西方国家惯用这种做法,它们固守着过去,担心失去当下和未来,并试图以此阻碍人类的发展。因此,这些国家诉诸种族主义口号和武力来加强其所谓的特有“文化”。正如今日所见,美国使用战争、制裁等手段将自己的文明标准强加于人,并声称这是衡量他国是否“文明”“民主”、是否属于“自由世界”的唯一标准。
这些西方国家通过危机重重的当下看待往昔。与之相反,另一些国家与民族则能够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它们对未来有着全面的视野,善于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因此,它们的当下是将来式的,在建设未来的过程中选择利用并改造文化遗产且从中受益,坚信每一次的民族复兴和发展都始于并基于历史中的文化遗产。对这些国家与民族而言,过去是流淌在当下的,中国便是如此。正是基于这一认知,中国依靠其古老璀璨的文明历史和不断更新的文化现状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的脚步不可阻挡
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人类文明是一种积淀,历史就是相互连接的链条,彼此间相辅相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将文明相互联通,将历史解释为阶级斗争驱动的前进运动。那些认为历史是静态不动的文明,将从历史中消失,其下场正如一些已经消亡的社会和经济制度。
然而,在过去三个世纪里,一些国家曾多次试图阻止历史前进的步伐。它们宣扬种族主义理论,声称西方文明至高无上,一切人类文明进步都归功于欧洲,选择漠视并遗忘那些先于欧洲文明诞生的其他文明。这些国家幻想着西方文明之后再无文明,这也催生出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在此背景下,一些人开始宣扬世界统一的理念。今天的霸权者,即西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试图将人类所有群体与西方融为一体,要求效仿西方,模仿西方语言、饮食和生活方式,一切非西方的事物都易于受到压迫性种族主义的攻击。这正是以掠夺和破坏为基础的“帝国主义文明”的特征。
只有通过打压其他文明模式,或对其他文明进行系统性的歪曲和破坏,才能彰显出西方模式的优越地位。历史上殖民主义对他国的压制和破坏,曾导致了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等古老文明一度陷入低谷。中国的鸦片战争就是一个例子,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给中华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些西方国家盗取了中国、埃及、伊拉克等国的许多无价珍宝与文物,将其据为己有,时至今日仍拒不归还。殖民制度的支持者们制造出了许多理论延续殖民主义,并为其开脱,比如宣扬非洲的文化和文明“缺失”是由非洲人的生物缺陷造成的。
庆幸的是,如今这一单边主义的文明统治模式正在面临衰退。全球公民正在见证伟大变革,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不同于帝国主义的全面性替代模式,这种全面性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在中国看来,只有革命性的替代方案才能在尊重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革命者拥有科学工具,能够正确解读自己国家与全球的文化现实,并以此制定规划实现人民文化生活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
是否存在革命性的替代方案?答案是它正在形成,其主要面貌已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出来。革命主义精神的标准是能够对过去、当下和未来提出全面的科学愿景,提出适合构建人类更美好未来的新构想。鉴于在当今国内和国际发挥的出色作用,中国无疑符合革命主义精神的标准。中国善于从当下出发,回顾并总结过去,旨在为中国人民和全人类提供更加良性和完善的理念与方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当今时代的需求。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古丝绸之路曾经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发展,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该理念的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科学愿景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分析,而马克思主义也被证明是适合中国实际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栉风沐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其精髓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天,习近平主席立足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文化需求,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璀璨未来。“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的要求,再次证明了中国对于自身的文化实际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呼吁高度重视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优秀的语言、艺术形式以及独特的传统习俗。文化是国家身份认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强国家身份认同有助于社会团结稳定。除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外,还要发展新的现代文化,推动文艺蓬勃发展,推进文化创新。在国际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呼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向国际社会展现积极、多元的中国文化形象。
探索与文化相关的现代化道路
正如上文所述,中华文明曾是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之一,在历史上遭受过破坏和压制。中华文明能够再次崛起,依靠的是自身的强劲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很大一部分源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能够依靠这一历史再次创造辉煌,将倡导勤劳、团结、助人的智慧和文化遗产融入当前的文化体系,以面对一切新生事物。
中国人民能够以一种富有集体性且有组织性的方式应对危机,在危机面前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多次被问及为什么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都未能控制住疫情,而中国却可以?我的回答是: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首先就是中国人民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医务人员陆续奔赴全国各地,各地市民有秩序地听从指挥,这令人难以置信。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一个微妙的变革期,一种鲜明的对比正在两方之间形成。一方试图维持当前充斥着霸权、战争、制裁和霸凌的国际秩序,另一方则努力构建基于公正、平等、人类命运与共的新型国际秩序。前者无力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甚至还是始作俑者。后者则致力于制定一个全面的替代方案,为各层面的全球问题提供解题之道。如果美国是前者的突出代表,那么位于世界变革进程中心的中国则是后者的代表。
过去一段时间内,世界处于美国的霸权统治之下,一些国家和地区战乱频发、危机四伏,似乎回到了二战前的时期。与此同时,“文明优越论”也有所抬头。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以及其他种种危机,都是美国在国际社会上所作所为的直接后果。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领域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而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最新的成果之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中国正在探索与文化遗产相关的现代化道路,并致力于为人类呈现一个全新世界,这一世界因文明多元、共同繁荣、和谐包容而日益完善。
作者:[黎巴嫩]杨航(Adham Sayed)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