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及摘要
总第67期
2024年4月出版
【温州学研究】
近代温州域外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改进策略
陈勇(温州大学)
摘要:域外文献是了解近代温州社会的稀缺资源,目前散见世界各地,需要加强整理和研究工作,特此提出相关改进策略。首先,在方法层面需要重视文献学基础,做好域外文献的目录编撰工作;其次,在研读域外文献过程中,要坚持细读,充分挖掘文献的史学和社会学价值;最后,文献研究还必须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强调实地调研和口述历史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充分运用跨学科理论和方法,对西方人视角下的近代温州社会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坚持以史实为准绳,对其真伪进行甄别,并对充斥着西方偏见的叙述持批判态度。
关键词:近代温州;域外文献;整理与研究;改进策略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温州海洋文化翻译及对外传播研究
杨俊亭(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位于东海之滨的温州因海而生、缘海而兴。海洋文化不仅记录着漫长的历史,而且创造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化自信、国际传播、话语权提升等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对外传播也走上了新征程,然而,当前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远不及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在当前温州海洋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如何在宣传推广温州海洋文化符号的同时,赋予其更多具有地域精神、历史底蕴和海洋文化习俗的思想内涵,成为温州海洋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首先对当前温州海洋文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及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接着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温州海洋文化相关术语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最后提出了扩大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几种途径,旨在讲好温州海洋故事,聚焦“千年商港”,坚持本土文化自信,在保留温州本土文化意蕴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海洋文化;翻译;对外传播
宋元时期温州文化的海外交流与传播——以温州漆器为例
刘素敏(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现代人眼中的温商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亮相的,然而温州人基因里的心灵手巧和经商天赋是自古而来的,尤其在宋元时期,温州工艺的精巧和对外贸易的兴盛就已经成为温州文化中不可忽视的篇章。文章以温州漆器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宋韵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并考证精美绝伦的温州漆器经由温州商人,通过海上丝路,在东南亚各地传播中国文化的光辉历史,以期为新时期的非遗文化如何加大海外交流与传播提供借鉴建议。
关键词:温州漆器;宋元时期;海外传播;温州文化
以产业化发展推动南戏“双创”的产出与落实
陈晓东(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中国南戏史上第一种真正成熟的戏曲形式。作为“百戏之祖”,南戏不仅承担着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历史责任,同时也禀赋着“双创”发展的目标。温州南戏产业基础较好,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是产业潜力有待深挖。因此,南戏的产业化道路可借鉴戏旅融合、博物馆推广与戏剧节庆传播等多种模式进行开发,同时建议在开发过程中,明确南戏发展理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南戏产业化品牌,推出南戏“双创”成果。
关键词:南戏;瓯剧;“双创”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视角下温州“互联网+农民培训”的供需匹配模式构建
细丽 魏燕 郑然 林婵娟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民素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互联网+”时代,农民培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温州地区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培训供给主体分散缺乏统筹、培训需求复杂缺乏了解和培训模式单一缺乏评价等农民培训供需失衡的原因,进而借助互联网,构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下,农民培训信息供需匹配的“S2P2T”模式。通过该模式在互联网平台的实践应用,使农民培训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学员、平台和师资的生态协同。
关键词:“互联网+”;农民培训;供需匹配;“S2P2T”模式
资源整合、项目对接与激励机制创新——关于新乡贤参与“千万工程”的建议
陈凌云(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新乡贤在参与“千万工程”这一重大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乡村内外资源的过程中,尽管具备丰富的社会资源和专业知识,但往往受限于信息不对称、对接流程复杂、资源配置精准度不足等问题,部分项目对接和资源配置效率不尽理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更高效地参与乡村资源调配和项目对接,通过创新激励机制,保障新乡贤充分发挥在助推乡村振兴和“千万工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新乡贤;千万工程;资源整合;项目对接;激励机制
仓廪实而知礼节:温州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现状调查与路径建构
孙非寒(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提要:温州在精神富有建设方面成果丰厚,展现出良好的精神富有面貌,但在精神富有构建中仍存在相关问题:在仓廪实的追求中理想信念复杂,过度追求仓廪实,以及忽视礼节的重构。主要原因是仓廪实与知礼节发展的不匹配、仓廪实向知礼节过度的结构性摩擦,以及礼节取向的偏差。为此,社会层面,需要合理地满足人的仓廪实,建立仓廪实到知礼节的实现机制,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知礼节机制。个人层面,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精神富有的学习和践行,塑造现代化的自我。以此,不断提升精神富有品质,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理想信念;共同富裕;道德实践;精神富有品质;路径
共同富裕进程中实现精神富裕的现实困境及提升之策——以龙湾区为例
范源清(温州市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摘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当前,龙湾农村物质富裕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返贫思想时有出现、精神文化活动缺少场地、精神文明建设缺乏新生力量和人才支撑、城镇化进程中新问题不断凸显等困境。也不难发现,不良的传统文化、农民的消费倾向、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当今社会存在对共同富裕持有不同的态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失衡等是影响实现精神富裕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性,龙湾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领青少年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凝聚慈善力量,缩小贫富差距;成立共富基金,破解发展瓶颈;创造文化环境 做好精神富裕的探索者;优化社会道德生态环境,注重文化熏陶感染,努力打造全社会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精神富裕;现实困境;文化熏陶
【民营经济】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营经济高质量赋能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与现实路径——以温州地区为例
徐晓玉 邹大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有赖于社会的共同富裕,而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共同富裕实现的生产力基础。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不仅可以把蛋糕做大,而且可以使得分配更为公平。温州是“两个健康”创建先行区,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市域样板,更是民营经济“最具特色、最大优势”的典型城市。本文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市场机制与社会分配的内在统一等角度,研究民营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现实基础、多重维度和发展动力,阐释民营经济高质量赋能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并从价值感召、场景集成、三次分配等角度提出现实路径,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调节收入的垂直流动性、市场化程度提升和参与三次分配过程中的作用,走出民营经济高质量赋能共同富裕的“温州模式”,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民营经济;共同富裕
营商环境对民营资本流动的影响研究——以制造业为例
潘树彦 郑成思 张士琦(温州商学院)
摘要:积极引导温商资本回归,吸引异地资本来温投资,提振本土企业发展信心,是实现温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营商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基于温州市规模以上制造业民营企业信息与县域营商环境数据,构建面板模型探讨营商环境对民营资本流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地区营商环境能显著促进民营资本流入,影响效果随时间减弱;开放子环境和政务子环境对民营资本的流入影响相对较大;优化营商环境对民营资本流动的效果在企业规模上存在异质性,对小微企业资本流入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营商环境;民营资本流动;制造业
“两个健康”视角下温州规上工业民营企业降本增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李健 黄月燕(温州商学院)
摘要:温州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5年来,积极探索实践,经历了从“出题”到“破题”、从“先行”到“先成”、从“试点”到“示范”的坎坷岁月,“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创建“两个健康”先行区极大地激发了温州规上工业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应不断释放“两个健康”政策效应,促进温州规上工业民营企业降本增效。运用统计年鉴权威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州规上工业民营企业数量扩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全力做强做大“全省第三极”战略定位来看,温州规上工业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亟待提升、“两个健康”政策对于温州规上工业民营企业降本增效成效显著等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两个健康”;规上工业民营企业;降本增效;对策研究
【人才工作】
变革与重构:5G赋能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的契机、困囿及解悖
林敏建 项依婷(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随着5G商用的开启,5G技术广泛应用不断深入人心,党的青年主流意识形态工作亦需与时俱进。借助文献分析法,在厘清5G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挖掘5G对网络场域中媒介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揭示了5G视域下的网络媒介信息传播呈现万物互联式、视觉化、沉浸式趋势,发现该技术可引领青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关系走向高速率、精准化,呈现方式走向沉浸化、强互动,内容生产走向高效化、智能化。同时,也面临着“碎片化阅读”羁绊青年价值形塑、“娱乐至死”侵蚀青年精神世界、“信息茧房”消磨青年认知意志等现实困囿。因此,可从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强内容立体延伸、引导青年网络舆论、打造工作队伍几方面来赋能5G时代下我国青年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关键词:意识形态;主流;5G;青年;路径
温州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策略研究——基于本地高校毕业人才就地扎根视角
郑梦乔(温州商学院)
摘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是推进温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促进本地高校人才就地扎根是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有效保障。基于青年发展与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文章在梳理现有研究和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年发展型城市环节中助推高校人才就地扎根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调研数据,分析了温州市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就地扎根的情况,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性建议,助推温州把握本地高校人才,更好地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
关键词:青年发展型城市;温州;高校人才;就地就业
乡村振兴视域下高校毕业生涉农创业就业的耦合机理与引导策略——以温州地区为例
杨迪(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王晓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温州地区乡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是制约区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瓶颈,而大量高校毕业生“求职难”现状成为城市治理的重大难题,亦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压力,可见现阶段温州城乡人才供需结构处于失衡状态。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现状与乡村发展需求调研、分析涉农就业相关影响因素发现,虽然毕业生在乡村就业创业比例不高,但毕业生就业需求与乡村产业需求方面存在强耦合性,因此有必要在政策系统、设施环境、舆论导向、教育培训等领域出具多元化策略,引导高校毕业生留温涉农创业就业,优化区域乡村人力资源结构,为温州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人才振兴;涉农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结构失衡;乡村高质量发展
基层公务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感知——以温州市基层公务员为例
林予同 林奕成(四川大学)
摘要:根据技术接受模型,人对技术的感知将深刻影响人对技术的应用。当前,基层公务员与数字技术的适配度不足成为制约数字政府建设的突出瓶颈,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成为数字技术新一轮发展的标志性成果。研究构建了技术接受模型的变式,测量基层公务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发现影响基层公务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感知程度的因素主要是计算机焦虑和工作相关性,进而可以通过加强公务员数字技能培训、研发适用于政府特定工作场景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等方式促进基层公务员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使数字政府建设适应于时代的新变化。
关键词:温州;基层公务员;生成式人工智能;感知;TAM模型
【社会治理】
关于高效化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 优化温州社区治理的若干建议
周小明 吕志杰(温州大学)
摘要:温州两千多个物业服务项目的面貌直观体现温州社区治理水平。物业服务合同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物业服务合同纠纷的多发性。加强专项普法、规范物业服务合同内容、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引入小区党建引领、强化公共企业的信息公开和实现“老旧小”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是实现高效化解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和优化温州社区治理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委员会;党建引领
【党建工作】
高校二级学院党组织以“三个融合”强化校企地党建联建的探索——以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为例
于友成(浙江传媒学院)
摘要:党建需有机融合教育事业、学院师生需求、地方党建等“三个融合”是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现以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为例,就党组织如何引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引领发展学科专业优势、引领走进田间地头、引领走进工坊车间等“四个引领”增强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三个融合”,以教师党员发挥双重身份驻点、双向贯通、双向辐射、双重帮扶等“四个模范”强化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个融合”进行了初步探索。“三个融合”有力强化了学院党的建设,优化了学院党建工作体系,增强了各联建主体的党建引领力,促进联建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各联建主体的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企地党建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