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及摘要
总第72期
【温州学研究】
1993 年版《蒲岐镇志》舛误之处辨析
赵顺招
(乐清市统计局)
摘要:1993 年版《蒲岐镇志》是乐清市第二部乡镇志,总览人事,统合古今,全面地展现了蒲岐鲜明的区域特点、独特的风土民情、丰富的人文故事,有利于帮助读者深入系统地了解蒲岐历史,在存史、资治、教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上世纪 90 年代网络不发达,收集资料不方便,再加上人手不足、时间仓促,《蒲岐镇志》存在不少错误,如误说蒲岐小平原是从岐海中上升成陆,误说蒲岐城始建于宋淳熙年间,误记“蒲岐海塘”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或三十一年,误记蒲岐养蚶、养蛏历史仅 100 多年,误记北宋宣和三年方腊起义军曾经过蒲岐华秋等地,误记宋元蒲岐设过寨,误记何鹏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督筑鹗头城。现一一进行分析,并给予纠正。
关键词:《蒲岐镇志》;舛误;辨析
清、民国间宁波商帮来温创业的启示
俞 光
(瑞安市政协)
摘要:清、民国间宁波商帮来温创业是温州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创业过程可分为初创期、崛起期、鼎盛期和衰落期。他们抓住机遇、不断创新,手段灵活、精于谋算,诚信笃实、注重质量,抱团经营、和衷共济,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当今温州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今天,宁波商帮的成功经验并未过时,更应该成为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清民国;宁波商帮;来温创业
【文化创新与传播】
地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效能、症结及优化路径
——以“世界温州人大会”对外传播为例
刘 畅(温州商学院)
陈一奔(《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陈圆圆(温州日报)
摘要:近年来,地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崭露头角,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深化地方经济合作的重要行动者。温州主流媒体通过组建新闻传播中心,凝聚本土传媒力量,以“世界温州人大会”作为契机,围绕传播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三个维度进行了一系列国际传播实践,但仍存在品牌出海力弱、传播精准力弱和技术支撑力弱三重症结,亟需以系统性思维突破传统路径,通过整合多平台资源、开发多模态叙事和创新场景体验来破解地方媒体“走出去”过程中的诸多瓶颈。
关键词:国际传播;地方媒体;共情传播
伯温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余 霄 邱晓华 许 驰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伯温文化是以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事迹、思想、文学作品等为核心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其传承与发展面临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本文提出的信息资源管理、媒介融合、分众传播、使用与满足和品牌建设与运营五大理论为伯温文化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而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与实现路径有效解决了其数字化传播与推广的困境问题,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伯温文化;数字化转型;理论支撑;发展策略
【经济与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金融支持温州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陈之涵
(温州商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蓝色金融通过创新工具与服务成为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以温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蓝色金融对海洋产业绿色转型的支持机制,重点剖析洞头生态修复项目、海洋科创基金及“渔船贷”等创新实践。研究发现,温州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市场机制缺位、技术工具不足等挑战。基于国内外经验比较,提出建立标准化交易市场、吸引长期资本投入、构建数字化风控体系三大实施路径,为金融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蓝色金融;海洋经济
双碳背景下温州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出口“增量提质”影响研究
罗吉 余豪骥(温州理工学院)
程寒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摘要: 本文通过温州碳排放明细数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以及机器人技术复杂度数据,研究双碳背景下温州新质生产力对企业出口“增量提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碳”背景下,温州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本地企业出口。将企业工业机器人指标作为衡量企业碳减排的量化标准,发现人工智能、碳排放、科技创新对企业出口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在新质生产力促进企业出口指标上,则能看到人工智能在智能生产、数字化转型、拓宽国际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智能 +”与“出口”的同频共振。因此,温州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其企业提高出口以及在十四五规划下积极响应双碳政策的第一要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企业出口;双碳政策;绿色关注度
“地瓜经济”视域下温州洞头传感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申爱君
(温州商学院)
摘要:洞头作为浙江的一个海岛城市,在全省经济开放格局快速提升的进程中,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多主体共同发力,全力培育“地瓜经济”,助力传感器产业成长为全区的一个重要产业。但目前洞头传感器产业依然面临集聚效应难以形成、创牌上规提效乏力、渠道市场拓展困难、要素保障遭遇瓶颈等问题。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助推创牌上规,让“地瓜”的根茎更大;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多主体力量、助力企业外拓,助力“地瓜”藤蔓延伸,从而全面助推“地瓜经济”提能增效。
关键词:地瓜经济;洞头区;传感器产业;提能增效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分析
温卡特 孙昌龙 毛传雨
(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新业态”为主要场域,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促进就业的重要群体,其高质量就业不仅是构建稳定社会结构的关键因素,更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支撑。本文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探讨总结了新质生产力带来的高质量就业新机遇、新挑战,提出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分析,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政府部门制定政策等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策略分析
【社会治理与乡村振兴】
新乡村主义视域下温州乡村传统集市的旅游转型路径
曾书林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温州乡村传统集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转型,通过阐述新乡村主义理论及其与乡村传统集市的契合点,深入分析温州乡村传统集市的发展现状,包括其经济功能、文化传承、与现代消费方式的融合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而详细探讨新乡村主义在温州乡村传统集市转型发展中的实践,并针对性地提出温州乡村传统集市旅游转型发展的优化路径。本文旨在为温州乡村传统集市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期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新乡村主义;温州传统集市;旅游转型
浙南侨乡侨助乡村振兴现状、挑战探析
徐 辉 熊江红
(温州大学)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华侨作为一股重要力量不可忽视。文章以浙南侨乡温州和青田为中心,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华侨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发现,华侨回国反哺家乡的可能性比较大、华侨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华侨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不高、华侨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华侨助力乡村振兴定位不明确以及乡村村民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发挥华侨在乡村振兴中的优势和作用,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在现在已有平台的基础上,要根据华侨与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乡村规划,制定激励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华侨回国回乡投资,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浙南侨乡;华侨
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基于浙江省 11 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吴明明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平阳分校)
摘要:科学划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运用财政资金履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和保障。本文在测算 2015—2022 年浙江省内 11 个地级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作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了省级与市级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机制如何影响这些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研究发现,当前浙江省内市级政府支出责任过大,导致其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产生了抑制效应。对此,建议通过以下途径降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压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划分标准;优化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财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强化公共服务导向。
关键词: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基本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推动温州桥头钮扣市场发展的历史考察(1983-1992)
杨学嘉
(温州肯恩大学)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桥头钮扣市场以其独特的营销模式异军突起,推动了温州镇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温州模式的典范。然而,市场的兴起亦带来走私、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无序行为,地方政府以加强市场建设、调整服务管理为抓手,在不同时期因势利导,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地推动了桥头钮扣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地方政府通过协调改革、发展、治理三者间的关系,既为中央、省委改革开放政策下的执行者,也是温州镇域个体经济发展的引导者。政府对市场的建设与管理,是专业市场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温州模式;桥头钮扣市场;地方政府;建设与管理
数字交往与社会传播网络的数字化构建
王梦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方立明(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作为数字时代的产物,数字交往在影响人们日常媒介使用习惯的过程中,持续对人际交往行为和社会传播模式进行着重构。正确数字交往方式,推动了社会传播网络与数字媒介互通融合,对人际传播网络的相互促进、组织传播网络的凝聚认同、大众传播网络的信息互通有着积极的建构意义。同时,数字交往的依赖与成瘾等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需要辩证审思媒介与主体的主要关系,以媒介道德伦理遵循推动数字交往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数字交往;社会传播;传播网络;数字化
【教育与思政研究】
海霞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路径
李 婵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爱岛尚武,励志奉献”的海霞精神作为温州人的精神财富,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当前海霞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一体化理念匮乏、教学内容交叉重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因此,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服务建设、推进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是确保海霞精神有效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现其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关键。
关键词:海霞精神;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基于导学团队的研究生党支部创建的实践探索研究——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王桥莲
(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职责,探索研究生思政教育新路径,解决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难题,温州医科大学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导学团队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模式,将研究生党支部建立在与研究生培养联系最密切的课题组、科研团队等导学团队上。注重提升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育人意识,创新支部组织运行机制,将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与导学团队融合,推动基层党建和学科人才培养双融双促,将基层党建优势持续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质量,增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导学团队;研究生党支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