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及摘要
总第73期
【温州学研究】
宋元时期温州港的海丝之路角色考辨
——以《真腊风土记》为中心
田明伟(温州大学)
摘要:《真腊风土记》是最早全面介绍真腊吴哥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历史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从该书作者、内容、版本、评介、校点等方面考证史实;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中外经济交流的枢纽、中西文明的汇集地等角度考辨宋元时期温州港的海丝之路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探讨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温州港;海丝之路;角色定位;《真腊风土记》
中共温州历史中的政治符号研究
李春来(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摘要: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温州历史中的政治符号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产生、趋同与消解、恢复与彰显、重构与蔓延以及形成与引领等阶段,逐渐形成了文字政治符号、声音政治符号和图像政治符号三大类型。这些政治符号不仅在温州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而且在当代也具有记忆唤起和情感动员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温州;革命;政治符号
从鹿城看温州民营经济的成长演变
俞雄
摘要:上世纪60、70年代,民营经济已经出现。“戴红帽子”是逼出来的时代产物,它是民营经济的“母胎”。民营经济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中,涉及如何解决原始资金投入、街道借款、获得生产许可证、借用厂房(生产场地)、银行贷款(流动资金)、国家减免税、以及如何挖掘和任用办厂能人等七大因素。它们是民营经济能够存在和成长的前提或重要条件。职工集资和股份合作经济,国营、大集体厂和街道共生的混合性质经济,也是必然出现的一种重要经济形式。
关键词:鹿城;民营经济;产权明晰化调查
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温州人精神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多重逻辑
徐建宇(温州大学)
摘要:深化人文经济学视角下温州人精神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理论研究,意味着要将地方经济发展目标路径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内生价值的逻辑解释。一方面,文化与经济的相容性发展和转化,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地方经济文化精神的共享,共同构成了温州人精神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温州人精神的内涵变化,在历史与现实视野中展现出内生的互动关系,形成了温州人精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另外,温州人精神作为观念的文化、议题的文化以及治理的文化,在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之动力源、活力点和稳定器的过程中,成为了温州人精神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温州人精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文经济学;逻辑
【文化传承与创新】
数字媒体艺术视域下温州非遗鼓词保护与传承路径创新研究
刘婕(温州大学)
摘要:温州鼓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温州鼓词面临着传承断层、后继乏人等诸多困境。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为温州鼓词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可能。本文基于数字媒体艺术视域,剖析温州鼓词在数字化保护传承中存在的短板,并提出创新传承路径的意见建议,以期为温州鼓词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温州鼓词;数字化传承;非遗保护;传承机制
温州瓯剧代表性传承人宣传角色构建研究
鲍文洁(温州大学)
摘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主体,瓯剧传承人肩负着沟通传统与现代、融合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本文通过创新性地提出“技艺—传播—认同”三位一体理论框架,分析研究温州瓯剧领军人物方汝将先生的艺术实践,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构建瓯剧代表性传承人的宣传角色,以期为地方戏曲类非遗的现代化传播提供理论性指导,助力地方戏曲非遗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瓯剧;非遗传承人;宣传角色
“人工智能+”背景下温州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研究
陈凌云(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研究以温州为例,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如何利用AI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承与传播。温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文学等。通过对温州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传播现状的分析,本研究旨在找出存在的挑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非遗文化;人工智能;数字化传承与传播
【社会治理与共富】
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研究——以温州市瓯海区为例
闫成松(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数字赋能可以重塑应急管理协同的结构形态和运行机制,提升整体应急管理效果,是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有效抓手和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温州市瓯海区基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的建设成效和现存不足,进而提出了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的逻辑理路: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主体协同、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制度协同、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资源协同、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流程协同。
关键词:数字赋能;基层应急管理;协同机制;温州
技术接受模型视角下温州数字化产才供需对接平台的优化路径
陈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方敏(温州商学院)
赵卓远(市委编办)
摘要: 以市级数字化产才供需对接平台为研究对象,以修正的技术接受模型为研究框架,论文深入分析了内地平台的发展现状,总结了三种内地平台的典型模式:聚焦人才的温州平台、聚焦产业的苏州平台以及产才兼顾的宁波平台。同时,论文提炼出香港平台的三大特点,发现其在用户体验、劳动者保护和教育资源导入上具有独特优势。基于对比分析,论文提出温州平台的优化策略:以人为本做优就业服务;扩面提质做强政策查询;加强联动建立课程市场;设置互联提升管理效率;双管齐下丰富平台数据。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数字化;产才对接
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校对接”的实践与探索 ——以温州高校为例
林雪芬 胡丹枫 王潇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开展“农校对接”是推动产业扶贫、共同富裕的创新举措。本文对温州高校与温州山区5县“农校对接”的开展现状进行调研、访谈,发现存在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校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民合作社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以共富视角提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高校主导、农业合作社参与”的“农校对接”模式,从而有效解决高校与农业合作社农产品的对接、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校对接;高校;农产品
“乐学·共富”村社课堂
——温州市村社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的开放大学模式
谷小倩(温州开放大学)
摘要:为应对共同富裕示范区背景下村社干部队伍”共富”能力提升需求的变化,温州开放大学积极探索温州市村社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围绕“培养规格”“如何培养”和“如何发展”问题,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村社干部队伍“共富”能力模型;坚持定向培养,建立村社“共富”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推动跨界合作,打造多元化、开放性融合的人才培养平台。这些举措创新性地重塑了村社“共富”治理人才新内涵,开辟了村社“共富”治理人才培育新路径,形成了村社“共富”治理人才培养的新架构。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村社干部;“共富”能力
【党建与思政】
新时代民营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温州民营企业党建实践的考察
任田田(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质量党建是新时代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温州民营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不仅面临一些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的历史问题,还面临新发展目标带来的新挑战,如党建意识淡薄、党建体制机制不健全、党建工作模式创新不足等问题。因此,强化政治引领,提高民营企业对党建的思想认识;完善组织建设,健全党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推进双边融合,促进党建工作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完善党建工作的保障体系,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温州民营企业党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党的建设;对策;温州
高校思政课“三维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生成逻辑
李彦(温州商学院)
摘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意识形态博弈的加剧、教育生态的重塑以及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在“大思政课”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成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关键。现有研究存在理论构建呈现碎片化特征,实证研究相对薄弱,机制创新方面不深入等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以武汉地区高校为典型案例,深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三维协同”育人共同体,旨在构建“理念—机制—平台”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体系,解析协同育人的内涵,搭建主体、内容、场域“三维协同”的理论模型,并明确动力、增值机制及评价维度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系统性的改革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育人效能。本研究突破了仅从单一课程改革角度出发的局限,建立了多维度协同的模型,在资源整合方面有所创新,并开发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为高校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方案,对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三维协同;育人共同体
新时代清廉建设高地视域下医学生廉洁观现状及对策分析
——以温州医科大学为例
潘玉芝(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教育是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医学生是开展廉洁教育的重要群体。加强医学生廉洁教育,是培育高素质医疗人才的需要,是如期实现我省清廉建设高地的需要,也是廉洁教育相关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医学生的廉洁观,呈现对当前反腐的形势认识不足、廉洁自觉的主体意识较为淡薄、对廉洁教育的参与度与支持率不高等特点。高校要基于医学生廉洁观的现状,通过完善教育体系、潜移默化、发挥“三自”功能开展廉洁教育,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清廉建设高地;医学生;廉洁观现状;廉洁教育;反腐倡廉
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罗科萍(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主流价值观传播。面对“信息茧房”效应、文化认同削弱、治理管控实效等三重挑战,本文从治理现代化视角构建“技术防御—认知赋能—协同治理”三位一体防范体系,旨在破解网络空间思想引导难题,既守护青年价值观塑造的“拔节孕穗期”,又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注入创新动能,为高校网络空间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