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社科网   ->   社科要闻 -->正文
AI赋能文化的温州实践
编辑:温州社科发布时间:2025-05-08 10:24: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省委书记王浩强调,要谋深抓实“文化+科技”等路径载体,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迭代,重塑“文化+科技”融合格局,催生出文化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温州市实施“构建AI赋能文化传播新机制”改革项目,聚焦“温州学”等文化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 开放选题,拓展形式,推动文化呈现从“抽象理念式”向“具身体验式”转变。

  一是立足温州,深挖地域文化。与温州学研究联合会专家合作,梳理56张文化名片和477位历史名人资料,聚焦古港、南戏等地域文化,石斛、瓯窑等经典产业,“海丝之光”“青灯市集”等文旅品牌,举办高水平活动、征集优秀作品,用AI让历史人物“开口”,让沉睡文物“跳舞”。其中《一城繁华》被央视频采用,获500多万次观看,被网友誉为“最好的温州城市宣传片”。

  二是面向全国,丰富题材源泉。指导凌家滩遗址举办AI赛事,指导合肥推出AI晚会。创作的《良渚之光》在学习强国总平台发布,一周内完播近40万次。主办国内首个“AI音乐春晚”,完成50个文化主题AI原创节目,其中10个入选“2025年春季全网AI艺术视听作品展映”18强,在央视AI艺术节上播出。

  三是走向世界,促进文明交流。协办全球首届AI歌曲大赛,主办中日韩华人AI歌曲大赛。用AI展现亚太区十大民歌的《对鸟》节目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等活动展映。《永嘉诗万顷》入围第四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

  

  • 创新技术,降低门槛,推动文化创作从“专家主导式”向“大众参与式”转变。

  一是推广生成式AI工具,创设标准与品牌。举办中国首个AI音乐节,发起首个AI音乐视频创作者联盟,推出首个AI视听行业标准、赛事体系和积分榜单。组织的AI赛事活动被外界誉为“小国赛”。

  二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完善赛事共创体系。开发专用的AI视听赛事平台,整合创作、发布、评选和展映功能。联合华强方特AITop100、无界AI等专业平台,多渠道推广赛事。

  三是引入区块链技术,破解版权登记难题。引入中国版权协会“版权链”,率先推出AIGC无形资产登记确权服务;与专业出版社合作,打通AI创作与出版渠道,策划中国第一本AIGC社科日历,出版第一张AI音乐视频专辑。

  四是盘活内外媒体资源,推动佳作破圈出海。推出“温州学AI短片联播行动”,向上对接央视网、凤凰网开设AI专栏,对下串联全城自媒体和大屏幕搞联播,对外协同国际传播中心抢滩X、Facebook平台,共同打造爆款视频。《古港十二时辰》亮相“浙江第一楼”,覆盖主城近300万人口。《海丝之光》被3400万粉丝的央视CGTN海外版旅游频道转发。“AI音乐春晚”被132家海内外媒体联播,537万人在线观看首映。

  

  • 改革机制,调动资源,推动文化工作从“官方主导式”向“多方联动式”转变。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温州AI赋能文化工作由市委宣传部指导,市社科联与鹿城区等单位主推,纳入小切口改革项目考核,既能把好意识形态关,又能确保工作延续性。

  二是对接专业平台。主动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究促进中心提供指导,与国内三大AI创作者平台(北京“故事接龙”社区、上海“AI春晚”团队和杭州“通往AGI之路”社群)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三是发动高校协同。引导温州大学、温州理工学院、浙江安防学院建立AI社团和工作室,推动浙江工贸学院建立AI赋能文化双创平台,联办系列赛事和培训,有效发动师生学AI、用AI。

  四是鼓励社会参与。依托曾获得“亚洲公益案例奖”和“中国社会企业向光奖”的温州高温青年联合会,联动国内最有影响力的AI科普社区WaytoAGI和AI创作社区StoryStorm,以及国内外60多个城市的AI创作者社群,搭建温州12个县、市、区)的AI公益志愿者团队,助推温州成为国内AI创作者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五是引导企业参与。设立温州社科(温州学)基金,引导企业捐赠,引入商业赞助。同时,创设众包协作模式,推动活动降本增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