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社科网   ->   社科期刊   ->   温州学刊 -->正文
《温州学刊》2025年第三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温州社科发布时间:2025-07-01 10:35:26

 

 

 

目录及摘要

总第74期

      【温州学研究】

近代法治变革中的温籍法学家群体研究

张韵儒 高艳玲(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面对传统法系解构与西方法学思潮植入的双重挑战,以王鸿年、薛祀光、殷汝熊、梅仲协等为代表的温籍法学家群体,远赴重洋,将西学引入中国,为法律移植本土化的实践作出了巨大努力。他们通过法典编纂、司法改革、法学教育、参与政务等多种方式,在宪法、民商法、经济法和国际法和中国法治转型等维度展开学术研究和实践,为近代法治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对温籍法学家群体展开研究有助于填补温州区域法治史研究中群体性学术考察的空白,为当代法治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历史注脚以及为法典化时代如何处理法律移植与本土资源关系提供镜鉴。

  关键词:温籍法学家;近代;西学东渐;中国法治现代化;中华法系

温州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倪孟达(温州开放大学)

  摘要:从宋室南渡带来的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到永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温州地域文化在历史的洗礼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论文详细阐述了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何在历史上塑造温州的经济社会特征,并在改革开放后推动温州经济的腾飞,形成独特的“温州模式”。同时,论文指出在发展过程中温州地域文化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纠正偏差、拓展内涵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温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关键词:温州地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创新

教育与经济“双核驱动下”的“温州模式”新探索

范源清(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

  摘要:温州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再定义,构建“教育铸魂”与“经济赋能”双核驱动体系,实现新时代的范式升级。在教育领域,通过深度产教融合、民办教育改革及创新课程体系,打造“基础—职业—高教”全链条人才培育生态,破解产业升级中的人才供给侧瓶颈;在经济领域,以数字化为核心引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培育“5+5+N”万亿级产业集群,并依托“8+4”政策体系强化要素保障。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治理、高校共建产业学院实现“入学即入岗”,深度实现产教融合;技术产权证券化融资7.48亿元、“先投后股”基金破解成果转化梗阻;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串联资源,“老城更新+滨江CBD”双核驱动城市能级跃升。面临人才前瞻培养不足、中小企业参与弱、数据孤岛等挑战,通过“产业人才动态沙盘”“产教融合税收激励”“双核驾驶舱”数字治理深化协同,为全国提供“温州范式”。

  关键词:教育铸魂;经济赋能;温州模式;双核驱动;数字化升级

      【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标准化路径思考——以南戏为例

祖洁(温州市标准化科学研究院)

王黎然(温州市文联)

  摘要:本文聚焦温州南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剖析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传承困境,并从标准化视角探讨破解之道。通过梳理南戏的历史渊源、文化地位以及当下活化实践,对比国际、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戏曲非遗标准化现状,指出当前南戏传承在传承人认定、数字化保护、地方标准体系和国际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多维度传承人标准体系、制定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标准、完善地方性戏曲非遗标准以及推动国际传播标准化合作等一系列具体路径,旨在以标准化为关键驱动力,实现南戏的活态传承,为传统戏曲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关键词:温州南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标准化

乡村振兴视域下温州“非遗”保护机制及活化研究

周茹茹(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作为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特质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驱动区域文旅协同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性文化资源,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深刻影响着共同富裕新格局的构建。本研究聚焦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针对其传承主体结构失衡、制度性保障不健全、旅游转化效能低下等现实瓶颈,提出以制度创新、文化解码、产业融合为核心的优化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下温州非遗的可持续保护与活化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融合;保护机制;活化路径

短视频助力温州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刘素敏 吕朝晖

(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已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温州非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短视频助力非遗文化海外传播的路径与策略。同时,本文就高校在培养兼具数字技能与文化使命感的青年人才方面的有利条件,提出建议,加快培养青年群体成为非遗文化创新传播的主力军。

  关键词:短视频;非遗文化;海外传播;产教融合;青年群体

全球在地化理论视域下历史文化街区双语语言景观研究——以温州为例

王怡(温州商学院)

  摘要:本文以“全球在地化”理论为依据,聚焦温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双语语言景观优化实践,即优化语言景观在地性与国际化的动态融合机制。通过实地调查与多维度符号分析,本研究揭示语言景观在符号表征、综合构建及文化互动中的协同策略,提出“符号转译—场景构建—数字赋能”的双语优化路径,对平衡城市在地性文化保护与国际化传播具有理论和实践启示。

  关键词:全球化;在地性;双语语言景观;历史文化街区

境内外媒体话语中温州城市国际形象的语料库对比研究

陈丹丹(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城市形象的建构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构建中外英语主流媒体中“温州”相关报道的语料库,采用定量对比分析和话语归纳的方法,评估中外舆论构建的温州国际形象。研究结果表明:(1)境外国际媒体在客观描述温州地理和城市面貌的同时,倾向于呈现一个民营经济发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追求现代化发展的温州形象;(2)境内英语媒体与境外国际媒体在报道内容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文化圈的报道关注点也有所不同。此外,本研究还揭示了温州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旨在为未来更加针对性和策略性地推动温州国际形象的传播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城市国际形象;温州;国际媒体

      【经济与产业发展】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核心理念与新时代实践研究

蔡燕 尹亨斌 汪占熬

(温州商学院)

  摘要:温州民营经济作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缩影,其发展历程呈现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组织逻辑。系统梳理1978年以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可归纳为“破冰协作—快速发展—转型阵痛—高质量发展”四阶段跃迁。且其发展历程深植于三大核心理念:草根韧性以非正式制度突破体制束缚,敢为人先通过边缘创新开拓产业边界,抱团取暖依托血缘地缘网络降低协作成本。然而,核心理念在新时代面临传统路径依赖、创新空心化与数字治理适配性危机等实践挑战。因此,建议构建模块化数据中台优化产能分配,设立深度技术攻坚联合体,推行“三三制治理”稀释血缘决策权等,最终完成从“传统关系驱动”到“创新生态驱动”的范式升级。

  关键词:温州民营经济;草根精神;敢为人先;抱团取暖;创新驱动

情境驱动、结构重塑与关系嵌入:温州民营经济转型的链式实现逻辑

诸常初(温州理工学院)

  摘要: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温州正处于从传统模式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在全球产业格局重构、技术变革加速与消费升级提速的多重冲击下,温州传统民营经济模式面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结构适应性不足、价值创造能力弱化等严峻挑战。现有研究多从单一维度分析转型问题,缺乏对转型全过程及深层机制的系统性解释。本研究引入结构化理论,构建“情境—结构—关系”链式分析框架,系统阐释温州民营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市场情境与企业结构间的三重失配——全球化重构与传统产业结构错位、技术创新要求与企业创新能力落差、消费升级与产品供给质量断层——构成转型的内生驱动力。基于失配压力,温州民营企业可以通过结构重塑(认知重构、组织重构、流程重构)的战略部署和关系嵌入(自主创新、关系协同、政府引导)的策略协同,实现从“结构适配”到“转型有效”的跃迁。本研究构建的“失配驱动—结构重塑—关系嵌入—转型实现”分析框架,既拓展了结构化理论在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中的应用边界,也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理论工具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温州模式;产业结构;市场情境;关系嵌入;民营经济转型

基于情景模拟的温州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王喜莎(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重要趋势,它关乎环境保护,关乎经济结构转型,关乎可持续发展。温州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文章通过深入剖析绿色发展的驱动力,基于温州2010-2022年面板数据,对其绿色发展路径进行仿真模拟。研究表明:科技创新的拉动力,结构调整的行动力和环境规制的推动力,能够驱动实现绿色发展。不同路径对生态环境压力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表明温州绿色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创新+环保”驱动路径为最优路径,温州绿色发展路径可以考虑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环境规制等政策的协同配合。结构驱动下生态环境压力最高,表明温州仅仅进行结构调整是不适合的。温州绿色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同时考虑政策的搭配使用。

  关键词:绿色发展;路径;驱动力

温州市数字贸易政策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四位一体”协同创新的视角

邱国丹(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温州数字贸易发展现状,提出“四位一体”政策优化路径。针对政策协同不足、基建支撑薄弱、主体动能缺失及人力资本失衡等问题,建议:强化政策协同与顶层设计,夯实数字基建与物流网络,激发中小企业转型动能,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研究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沙盒试点与合规平台,旨在推动温州形成“制度—基建—主体—人才”协同发展的数字贸易生态。

  关键词:数字贸易;政策协同;跨境电商;数据治理;温州模式

共同富裕视角下温州茶产业的“链长制”创新与实践

谢瑞霞(温州开放大学)

徐亮(温州市瓯礼文化研究中心)

  摘要:在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温州地区积极开展以“链长制”纵深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本文聚焦温州茶产业,深入剖析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联,系统阐述“链长制”在资源整合、产业链优化以及产业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独特制度创新价值。通过对温州茶产业引入“链长制”前后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发现其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取得显著成效,但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品牌推广力度欠缺、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人才不足、政策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强化品牌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政策执行等一系列策略建议,旨在为温州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参考,同时为其他地区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探索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发展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链长制;温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与思政研究】

大学生数字韧性教育的生成逻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钱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大学生数字韧性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适应数字环境变化、识别数字风险并实现健康成长,其生成逻辑涵盖历史、现实和未来维度,即从技术适应到能力提升,应对数字时代需求与挑战以及面向未来教育目标。以温州高校为例的调研发现,大学生在数字学习、生活、社交和心理等方面的韧性表现各异,对学校数字韧性教育有一定认可但也期望改进。数字韧性教育面临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以及家校社协同不足等困境。高校应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系统课程框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多样化资源库;建立家校社协同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大学生数字韧性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韧性教育;生成逻辑;现实困境;推进路径

瓯江山水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江秀景 肖庆国

(温州大学)

  摘要:作为山水诗发祥地的温州,瓯江山水诗承载着独特的文教价值,其蕴含的人文关怀与自然和谐之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和谐”“自由”等理念高度契合。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山水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紧密的共生关系,这一关系本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基于对温州地区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发现,虽然当代青年对瓯江山水诗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基础,但在深层次理解和情感共鸣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以瓯江山水诗文化为路径,培育当代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文教、技术、实践三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与创新途径,能够助力瓯江山水诗“形而上之路”的建设。

  关键词:瓯江山水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