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及摘要
总第75期
【温州学研究】
东瓯国都地望“瓯北说”与“瓯浦说”再考
——兼论东瓯国都在今温州城址之下
郑千池(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东瓯国都的地望问题,长期存在“瓯北说”与“瓯浦说”。本文在梳理二说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地名的考证与地形地貌的分析,对二说提出质疑。研究认为:1.从历史地名考证来讲,“瓯北说”的证据“新城”“永宁山”“瓯水”都不成立;从瓯江河口平原的发育规律来讲,历史时期瓯北平原成陆的速率远慢于瓯江南岸平原,瓯北没有都邑存在的地理条件。2.从温州城附近的地形地貌来讲,自古至今瓯浦附近都是温州城郊的水利要害之处,瓯浦亦无都邑存在的地理条件。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东瓯国都地望“瓯北说”与“瓯浦说”皆不成立,结合温州的地理区位及温州城附近的地形地貌,东瓯国都应叠压在东晋以来形成的温州城之下。
关键词:东瓯国都;温州城址;瓯北;瓯浦;会昌湖
王十朋《宠示帖》受札人考辨
赵顺招(乐清市文史资料研究会)
摘要:隆兴二年(1164)八月二十八日,已经罢相、病危中的张浚为王十朋的书斋“不欺室”作《不欺室铭》。何麒、王秬、张孝祥、喻良能、汪应辰等分别作《不欺室铭》和诗或题跋,因此王十朋书写了《宠示帖》手札。《宠示帖》面世860多年来,对于谁是受札人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张孝祥有可能是受札人。但张孝祥的《不欺室铭》题跋不见于《于湖集》,这为后人研究王十朋《宠示帖》的受札人究竟是谁带来困惑,因此难以定论。
关键词:王十朋;《宠示帖》;《不欺室铭》;张孝祥
明代中后期温州海防卫所布局、兵备特征与历史演变
李玉信(龙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摘要:本文以明代中后期温州地区的海防体系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其卫所布局、兵备特征与历史演变过程。洪武年间设金乡、温州、磐石三卫及八守御所(蒲门、壮士、沙园、海安、瑞安、平阳、宁村、蒲岐),形成密集防御网络。该体系特征显著:卫所城规模宏大、石城坚固;兵备配置严密,军器年产量逾百万件,并建“广济”“广丰”粮仓系统;沿海广布墩台寨堠、水寨战船及巡检司。嘉靖倭患高峰时,官方加固城防,民间兴起修筑私家城堡(如永昌堡),形成“军防民助”格局。隆庆后倭患渐息,卫所功能弱化,军户地方化进程加速(如金乡卫设“军图”),卫所逐渐融入地方管理。温州海防卫所遗存丰富,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对理解明代海防史及东南区域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代;温州海防;卫所制度;兵备;军户地方化
孙衣言对永嘉学派的溯源和郑伯熊的学术定位
俞雄
摘要:孙衣言认为南宋永嘉学派的源头可追溯至北宋初年的胡瑗,其学术传承通过徐庭筠、管师常、薛徽言三条脉络展开,最终形成永嘉事功学派。其中,经徐庭筠而郑伯熊的这一脉尤为重要。因此,孙衣言十分推重郑伯熊,认为他是“永嘉学问所由出”“又吾温人才所由盛也”。然而,周梦江在《叶适与永嘉学派》中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郑伯熊“还是以传播洛学为主”“未跳出唯心主义的圈子”,在列举永嘉学派代表人物时只述及薛季宣、陈傅良、叶适,而不提郑伯熊。但从对郑伯熊思想的全面分析来看,其鲜明的事功色彩才是其学术主线,他是永嘉学派从性理转向事功的关键人物,理应被列为南宋永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不应被排除在外。
关键词:孙衣言;永嘉学派;郑伯熊;事功
【文化传承与传播】
温州海丝名城品牌塑造中的文化治理路径研究
汪强 张泽天(温州商学院)
摘要:在当前“海丝名城”建设浪潮中,温州如何借助文化治理激活海丝遗产、塑造特色城市品牌,已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与全球辨识度的核心议题。本文立足文化治理理论,深入剖析温州海丝文化资源的构成与独特性,审视当前温州海丝名城品牌塑造中的文化治理实践,发现其仍面临文化资源禀赋深厚但整合呈现碎片化、多元主体参与不足且协同机制匮乏、品牌叙事传统固化且创新表达乏力等困境。为突破这些瓶颈,本研究借鉴了泉州社区活态传承与多元联动、广州政府搭台与市场赋能海丝文化IP等国内典型海丝名城的文化治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多元协同、活化赋能、整体叙事”的文化治理路径,旨在为沿海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海丝名城品牌;文化治理;多元协同;叙事体系
基于SIPS模型的温州非遗短视频活态传播路径研究
金羽炜(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保护和传承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地方文化、经济发展之需,也是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和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崛起,为温州非遗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温州非遗文化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现状,构建基于SIPS模型的温州非遗短视频传播路径,从共鸣、确认、参与、共享四个维度探析文化传播“传承链”和“衍生链”的有效交互策略,助力温州非遗文化的社会共享和活态存续。
关键词:温州非遗文化;短视频传播;SIPS模型
智媒时代短视频赋能温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实践与思考
范晨(温州肯恩大学)
傅芳芳(温州晚报)
王智耀(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
摘要:在人工智能与媒体深度融合的智媒时代,短视频凭借沉浸化传播、社交裂变效应与算法精准分发的技术特性,重构了城市国际传播的路径。本文以温州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案例分析、跨平台文本挖掘及深度访谈,系统梳理其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生态化系统建设的四个阶段,剖析其利用TikTok、YouTube等平台开展短视频国际传播的三个维度创新实践,并据此提出优化策略,为缺乏国际媒体资源的中小城市提供可复制的传播模版。
关键词:智能媒体;短视频;国际传播
【经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碳均论英雄”改革背景下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化发展研究
南智慧 郑晓丹(中共乐清市委党校)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本文以乐清市“碳均论英雄”改革为例,系统考察产业政策对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理论分析表明,该政策通过创新质量提升、资源配置优化、数实融合深化三条路径促进绿色转型,且效果因企业党组织嵌入、规模及要素密集度呈现差异。实证研究发现:(1)政策整体显著推动绿色化发展,其中资源配置优化效应最强,数实融合促进次之,创新质量提升相对较弱;(2)异质性分析揭示,党组织嵌入企业政策适应力更强,大型企业政策响应更显著,非技术密集型企业调整速度更快。基于此,提出三方面政策建议: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完善差异化政策实施体系、构建数字化与传统制造协同生态,为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研究不仅验证了“碳均论英雄”政策的有效性,更为产业政策精准实施提供了微观证据。
关键词:碳均论英雄;产业政策;民营制造业企业;绿色化发展;异质性效应
推动温州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机制、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汝刚(温州商学院)
卓健行(温州商学院)
刘慧(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摘要:新质生产力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引领。本研究聚焦民营经济发展先行区温州,探讨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现实基础与可行路径。在理论建构层面,通过“技术—认知—制度”三维分析框架,系统解析科技创新、企业家精神和体制机制优化对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现状分析表明,尽管面临创新能力不足、要素供给结构失衡等挑战,但凭借雄厚产业基础和政策红利,温州民营经济仍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基于此,研究提出以创新平台能级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以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完善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以破解路径依赖增强企业内生转型动力的三重推进策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温州方案。
关键词:民营企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制度供给;企业家精神
【社会治理与制度探索】
基于多元共治的艺术乡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永嘉县上日川村为例
陈章纯 章凡华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计划的政策背景下,艺术乡建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实践。本研究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上日川村为典型案例,聚焦政府、艺术家、村民、资本等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系统揭示主体目标异质性对项目可持续性的深层影响。研究发现,当前艺术乡建面临村民参与积极性弱化、主体地位缺位及缺乏可持续“造血”机制等核心问题,导致项目易陷入“外力撤出即停滞”的困境。本文提出构建“多元共治—长效赋能—文化自觉”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通过制度赋权确立村民主体决策地位,以产业融合激活乡土文化认同,并建立渐进式能力移交与风险防控机制,为破解艺术乡建可持续性难题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艺术乡建;主体关系;村民主体性;可持续路径;乡村振兴
新质生产力赋能居民服务“一卡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王瓯翔(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正深度重构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模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动力源泉。本文以新质生产力与居民服务“一卡通”的深度融合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拓展、效能革新提升、质量跃迁升级及绿色生态保障五大维度,推动居民服务“一卡通”从单一功能载体向全场景智慧服务生态转型。文章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与居民服务“一卡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深入剖析了技术瓶颈、数据壁垒、协作困境等现实制约,并基于“技术驱动—制度赋能—生态协同”三位一体框架,构建了兼具前瞻性与实践性的发展路径,通过理论突破与实践转化的互促共进,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范式转型提供了体系化战略支撑。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居民服务“一卡通”;高质量发展;技术赋能;治理现代化
温州人才政策对大学生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
傅时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黄晖兴(广东理工学院)
王梦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研究在对温州市438名高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基于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薪酬期望、职业预期、家庭支持、社会关系、城市发展状况、基础设施环境及人才政策等因素对留城意愿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人才政策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职业预期、薪酬期望、父母支持、社会关系及城市发展状况均对留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职业预期的作用最为突出,而基础设施环境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此外,人才政策在薪酬期望与职业预期对留城意愿的路径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其中低薪酬期望群体和低职业预期群体对政策的敏感性更高,出台人才政策刺激可有效提升其留城倾向。研究结果为优化人才政策组合、实施差异化引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才政策;留城意愿;高校毕业生;调节效应;结构方程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温州实践与探索
潘晓风(温州市委党校)
摘要:温州作为全国首个开展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改革试点的城市,在探索个人债务清理新模式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鲜活的司法实践素材,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从金融债务豁免、破产管理人履职、诚信审查机制、法律文化影响以及其他挑战等方面出发,对温州个人债务集中清理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个人债务集中清理;金融债务豁免;个人破产制度;诚信审查机制
【高校改革与实践】
文理协同驱动生态文明建设:温州大学文科实验室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
时勘(温州大学)
摘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本文基于温州大学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文科实验室,探讨了高校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如何通过文理深度交叉融合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本文回溯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温州大学文科实验室的研究框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和愿景。生态文明与环境治理实验室的建设是高校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创新环境治理模式的重要实践,其跨学科整合机制为解决复杂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可资借鉴的温大智慧,其经验对于推动文科实验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科实验室;学科交叉研究;生态环境治理
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和实现路径研究
孙秀丽 王子涵
(温州大学)
摘要:高校“行走的思政课”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具有实践性、情境性、互动性,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增强实际体验与情感共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兼具实效和温情。探索“行走的思政课”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与创新属性,做到推陈出新,让思政课改革创新有理有据。高校“行走的思政课”以持续推进其自身的发展,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完善课程保障机制,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教育引导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行走的思政课”;“大思政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