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温州社科网   ->   社科期刊   ->   温州学刊 -->正文
《温州学刊》2025年第五期目录及摘要
编辑:温州社科发布时间:2025-10-30 10:31:40

 

 

目录及摘要

总第76期

      【温州学研究】

温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基于城市记忆视角

王炎坤(温州肯恩大学)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物质形态与精神文化的双重载体,是城市记忆生成、存储和传承的重要场所。本文基于“记忆之场”理论与文化记忆理论,系统考察了温州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城市记忆机制。古代,“山水斗城、东庙西居南市北埠中子城”的公共空间格局,承载了宗族礼制、商业萌芽与文人精神的记忆;近代,洋关、马路、公园等新型公共空间的出现,记录了西风东渐与城市近代化的复杂历程;现当代,公共空间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但也面临记忆载体丧失、记忆传承中断、记忆认同弱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从记忆场所锚固、历史文脉织补、社区活力激发和智慧技术赋能四个维度,提出新时期温州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改造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温州;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记忆;城市规划

从《大陆报》透视近代温州早期现代化——“港口驱动、民间主导、中西调适”的特征与文化基因溯源

金黎希(温州商学院)

  摘要:本文以《大陆报》(The China Press)1925—1938年间温州相关报道为核心史料(辅以地方文史研究),聚焦航运贸易与实业发展两大领域,系统梳理近代温州港口运营、船舶往来、工业转型及商业变迁的轨迹。通过挖掘“他者视角”下温州的开放实践与发展困境,揭示其早期现代化中“港口驱动、民间主导、中西调适”的独特特征,并提炼出与之对应的文化基因——开放包容、自主创新、灵活调适。本研究不仅为理解近代沿海城市“本土性与开放性交织”的现代化路径提供典型案例,更通过文化基因的历史溯源,为当代温州传承温州模式、深化对外开放与民营经济创新提供历史镜鉴。

  关键词:《大陆报》;近代温州早期现代化;航运贸易;实业发展;文化基因

      【文化传承与传播】

“三维断链”与“价值阶梯”:基于“温莪术”案例的中医药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伊迎(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本文聚焦中医药国际传播困境,以温州道地药材“温莪术”为案例,进行深度剖析。研究发现,“温莪术”虽在学术、文化、产业各维度具备优势,但因协同缺失,陷入“三维断链”困局,具体表现为“证据转化鸿沟”“现代转译赤字”与“国际身份鸿沟”。为此,本研究构建“价值阶梯”整合传播策略模型。该模型摒弃“一步到位”思维,规划了分阶段的动态路径:第一阶梯以“膳食补充剂”身份破冰市场;第二阶梯驱动“以商养研”循环以深耕价值;第三阶梯在基础坚实后启动药品注册的战略冲顶。本研究通过“由案到论”,旨在为中医药产品国际化提供兼具诊断功能与实践指导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传播;温莪术;“三维断链”;“价值阶梯”;整合传播策略

论温州宋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李岳松(鹿城区委办公室退休)
陈暖(自由撰稿人)

  摘要:温州学术文脉绵长、文化传统深厚,其成就与宋韵东瓯文化传承与发展密不可分。开拓进取之学术精神和文化成就,是温州学人对浙江乃至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传承温州宋韵文化,应挖掘宋韵文化教育在温州的深厚内涵,推进宋韵瓯风文化传世工程建设,展示“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独特的文化魅力:建设朔门古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打造瓯越文化地标,深化永嘉学派、医派及永嘉四灵研究,擦亮“南戏故里”闪光品牌。为此,需建构宋韵瓯风“四梁八柱”,整合专家、学术团队和社科实践基地力量,强化温州学研究、创新温州人精神,为当代温州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宋韵文化;永嘉学派;温州学;创新温州人精神

      【经济发展与共同富裕】

直播电商“共富工坊”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建设的温州路径——基于传播学视角的分析

王梦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本文立足于温州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背景,以特色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视角出发剖析了“共富工坊”如何通过资源数字化、空间场景化、人才在地化的实践模式,构建兼具商业与文化价值的“意义文本”,并在传播中优化人际、组织与大众三级社会网络,实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内在机理。在总结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指出了该模式当前存在的不足,并从政府、企业(工坊)与主播个人层面,提出了多方协同构建良性发展生态、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未来路径。

  关键词:共富工坊;直播电商;共同富裕;社会传播

共同富裕视域下温州打造运动之城的路径探赜

甄玉 杨宣旺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摘要:体育作为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共同视域下温州市打造“运动之城”的路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温州面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体育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地域体育文化活化乏力、赛事传播效能不高等困境。据此,围绕“健康促进、产业动能、文化认同、区域协同”四个维度,提出构建以全民健身与体医融合为核心的健康促进路径,推动以科技创新与“体育+”融合为引擎的产业升级路径,打造以“四千精神”与地域体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赋能路径,完善以品牌赛事培育与区域协同发展为支撑的开放传播路径。

  关键词:共同富裕;运动之城;地域体育文化;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低空经济场景化数据协同效应评估与空间异质性研究——以温州为例

陈礼管(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为探究温州低空经济场景化数据协同效应及空间异质性,向同类城市提供“数据协同+空间适配”解决方案,本研究构建“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共享”四维评估体系,结合网络DEA测度协同效率,通过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GWR模型解析空间异质性,以物流配送、文旅观光、应急救援等场景补充微观机制。结果显示:温州低空经济数据协同整体效率均值0.62(中等),数据共享环节效率最低(0.53),为协作瓶颈;空间异质性显著,呈“核心—边缘”分布,且区域驱动差异明显,数据协同效应具有“效率中等、空间分异显著”特征,其空间分异与地理格局、数字基建、场景成熟度及主体协作密切相关,需差异化施策提升协同效能。

  关键词:低空经济;数据协同效应;空间异质性;网络DEA模型;场景适配

“蓝海共富”的“温州模式”:基于洞头EOD模式的海岛共富路径研究

李永盛 盛梦倩
(温州大学)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双重战略目标的协同推进下,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高投入—低收益”的矛盾成为海岛及生态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温州市洞头区“洞头诸湾·共富海上花园”EOD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两山”理论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揭示海岛地区生态治理与区域共富的协同机制。洞头通过产权重构、资本化工具创新与产业生态化,突破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约束,形成“生态修复—增值溢价—反哺共富”的治理体系。该模式验证了“两山”理论的可行性,创新了海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共同富裕协同推进的新路径,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温州模式”,对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EOD模式;海岛共富;温州模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乡村振兴视角下“侨旅游”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浙南侨乡为例

石甜 苏颂
(温州大学)

  摘要:“侨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兴领域,是推动侨乡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之一。侨旅游,指归侨群体创办以“侨元素”为主题的休闲度假产业,包括餐饮、民宿、观光在内,融合了归侨群体的海外侨居经验,具有鲜明的“侨特色”。本研究以浙南侨乡为例,分析“侨旅游”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侨乡拥有浓厚的侨文化和丰富的侨资源,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将其转化为“侨旅游”,将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国际慢城”“侨韵文化街”等旅游产品满足了当下的旅游市场的需求。归侨经营者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审美资本,让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侨居欧洲”。本研究探讨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侨旅游”的发展路径,为乡村治理、旅游规划等研究提供比较分析的基础。

  关键词:归侨;侨乡;侨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社会治理与创新探索】

中国特色慈善文化体系构建的温州探索
潘乾(温州大学)

  摘要:构建中国特色慈善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历史命题,既要置身历史变迁中对其文明叙事作总体概括,更要从现实关照中把握其本质规定性。瓯越大地自古民风淳朴、厚德崇善,享有“大爱温州·善行天下”之美誉,在探索构建现代慈善体系中,形成了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温州经验”其核心要素包含以“组织文化”为慈善事业的中枢,以“制度文化”为慈善规范的基石,以“行为文化”为慈善实践的路径,以“技术文化”为慈善创新的支撑,以“符号文化”为慈善意义的表达,进而解析为“五位一体”的新型慈善文化形态,衍生为现代慈善文化的有机整体。深刻把握这一逻辑框架,对于推进新时代慈善文化建设、巩固文化主体性,以及形塑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慈善文化;温州慈善文化;逻辑体系

数字韧性:基层双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与发展进路研究——以苍南县“数实网格”应用为例
黄如意(中共苍南县委党校)

  摘要: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治理平台。”本文从数字韧性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基层数字网格和实体网格的双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发现双网格化治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治理效能与治理成本、兜底治理与协同治理、费随事转与精简事务、治理活力与治理压力之间的困境,基于数字韧性视角提出“政府主导、市场运营”的可持续治理、“去模糊化”的技术韧性、“人人争当网格员”的全民参与、“反内卷化”的韧性治理等四个维度的双网格化模式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机制由原来的单向治理到双向治理转变,实现传统网格化管理的迭代升级,促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关键词:数字韧性;基层治理;网格化治理;苍南县;数实网格

温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问题与施策建议
李一曼 董巧杰
(温州市经济建设规划院)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城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保障民生福祉的核心支撑。基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外延,从多维视角分析温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情况与现实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阶递升、科技创新生态营造、空间载体提质增效、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温州构建更具竞争力和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创新街区

泰顺县生态—产业—文旅发展路径研究
陈赛宽(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摘要:进入新时代,泰顺县践行“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方针,在重大项目建设、新兴产业培育、文旅融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和共同富裕进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国民生产总值(GDP)由2019年的110.6亿元,增至2024年的184亿元,其复合增速达到66.4%,居全市12个县(市、区)之首。然而,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高端产业难以落地等原因,泰顺经济总量依然偏小,成为全省26个欠发达(加快发展)县域之一。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本研究建议其将战略方针由原来的“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调整为“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兴县”,高度重视“产业强县”的牵引性、导向性、战略性作用,强化产业聚能、产业支撑作用,从而驱动全域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浙南明珠、醉美山城、幸福泰顺”和浙闽省际协同发展示范区提供“泰顺经验”。

  关键词:泰顺经验;产业强县;发展战略;区域发展

      【高校改革与实践】

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与防范
陈瑶瑶(温州医科大学)

  摘要: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权力操控、认知建构和文化传播等机制深刻介入意识形态生产与传播的过程。高校面临着主流话语稀释、理性共识瓦解、不良价值渗透等意识形态风险。因此,应当从制度建设、创新大思政课和文化建构三方面系统应对,即构建敏捷治理体系以提升规制能力,创新大思政课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厚植文化自信以抵御价值渗透。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校意识形态;意识形态风险

温州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陈振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温州人精神是温州人民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孕育出的地域文化精华,具有“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鲜明特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学生价值观多元、教育内容抽象、实践动力不足等新挑战,亟需注入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教育资源。将温州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育人内容的贴近性和生动性,也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厚植责任意识。本文围绕温州人精神的内核价值、教育契合点和育人路径展开系统探讨,提出以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为支点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激发大学生内在成长动力,实现精神育人与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温州人精神;高校育人;课程思政;文化建设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